根据《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本科教学研究工作管理办法》(师大教〔2019〕14号)文件要求及《威廉希尔委员会关于“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学院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根据思想政教的要求,全面修订教学大纲,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培育计划,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交流活动,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开展日常工作
教研周初,威廉希尔专任教师开展集体阅卷工作,各教研室之间相互配合、集体阅卷、分组审核,即客观评价教师课程水平、员工学习效果,又考验教管部门工作服务质量,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课程思政引领,推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努力营造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氛围,学院围绕员工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五个思政”,组织系列专题讲座和教学经验分享论坛,以“语言学(理论及应用语言学)”、“文学文论”、“区域及国别研究”、“翻译及国际传播能力”、“公司产品工作坊”为议题,激活员工、教师、课程、学科、环境等育人关键要素,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交流活动,探索开发“中国文化走出去”系列思政课程,迈上“引价值、育能力、授知识”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新台阶”。
“文学思政与思政文学”,“文学探究之我见”,“思想史学框架下的易学研究”
——文学文论方向分论坛
马琳老师围绕外国文学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实践建议两个关键点向与会教师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她在外国文学专业课教学方面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员工文本细读能力的锻炼,在引导员工充分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员工提升包括抗压、情绪调配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养。二是注重比较方法,以思政教育为主线构建授课体系,例如以家国情怀、拜金主义批判等文学母题为关键词精选中外名片名篇名著设计教学模块。三是丰富课堂形式,例如组织员工挑选恰当的文学文本排演课堂剧,丰富员工的情感体验,提升外国文学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实现课堂思政效果。
于杰老师从定位性、规划性、持续性及跨学科性四点出发,与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于杰老师认为,做科研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科研兴趣和专长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具体方向。她以自身选择美国非裔女性叙事为阶段研究方向的过程为例,为老师们演示了选定研究课题的有效方式。于杰老师以自己近年来的科研规划和成绩之间的关系为例,强调做科研一定要有规划性。于杰老师还强调科研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精力的专业性工作,“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最后,于杰老师以近两年来备受瞩目的医学、疾病叙述研究为例提示各位老师要加强选题的跨学科性。
吴鹏老师则围绕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思想史学框架下的易学研究——以武内义雄<易与中庸之研究>为例》,与各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深入浅出、开阔眼界的精彩报告——语言学方向(理论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分论坛
张楠老师以“我的日语复合动词对比研究之路”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她是如何一步步开展日语复合动词研究的心路历程。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日语复合动词的定义和分类,然后介绍了她是如何从硕士论文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开展博士论文的选题和研究。随后,在介绍了日语复合动词的习得情况和日汉结果复合动词的对比研究后,张老师认为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教学,并介绍了如何将日语复合动词研究应用于日语教学中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最后,张老师从论文发表方面与大家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引发了与会老师的深刻共鸣。
冯瑞玲老师的报告题目是“logistic回归”。冯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定量数据分析方法的大致情况,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普及了回归分析的定义和使用范围。随后,冯老师详细介绍了logistic回归中的其中一种,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这一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分析过程。冯老师在介绍中加入具体案例的讲解,使不熟悉统计分析的与会教师也能迅速了解统计分析的基本操作思路,极大地开阔了与会教师的学术视野。
侯建东老师以“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t Interfaces”为题,为大家带来了关于生成语法框架下二语句法习得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侯老师首先介绍了目前二语句法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假设“Interface Hypothesis(接口假说)”和“Feature Reassembly Hypothesis (特征重组假说)”的基本内容,以及围绕上述理论假设开展的相关实证研究情况。随后,侯老师梳理归纳了上述研究目前遇到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自己即将发表的研究论文为例,介绍了汉语二语学习者习得汉语Wh-疑问句的实证研究,通过该研究对特征重组难易度的制约因素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予以回答。
学习+服务——区域及国别研究方向分论坛
张黎老师以其所讲授的法语报刊选读课程思政实践为基点,通过严谨的课程总体设计、丰富的教学资源的选择、活泼的线上线下教学组织、客观的教学评价和深入的教学反思等几方面向大家展示了其课程主要特色。张老师分享了其通过对课程的合理安排与讲授,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完美整合,提高了员工法语阅读、翻译、口语表达能力,拓宽了员工社会文化知识,同时增强了员工的批判思维、课堂参与度,初步帮助员工形成了其对西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构建了其对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正确认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员工爱国情怀。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员工们基本上掌握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法语表达,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了国际传播能力。
王萌老师通过对韩国历年国会议员选举中的韩国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统计分析,指出了影响韩国青年低政治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如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设计、内部人才选拔制度的僵化、政治文化包容性的缺失、人口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并分析了韩国主要政党通过组织重塑等举措以期改变该弊端所做出的努力。最后,王老师对我国在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方面提出了建议。王老师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青年精英的培养和后续活动的支撑体系,既要有严格的选拔、系统的学习以及在实践和交流中经验积累,还要有建立在舆情反馈系统下的指导和监督、集选拔、培训和后续支撑为一体,培养出更多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青年干部。
孔祥永老师根据其教授的美国文化简史课程分享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在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同时,通过培养员工们对西方文化的源头的深入了解,以帮助员工更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灌输式思政课程元素讲解。孔老师以“Individualism”一词为例,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对中国式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关系的分析引入,比较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异同,引领员工进行跨学科的深入思考,在帮助英语专业员工对微观语法、词汇等方面提高的同时,鼓励员工阅读历史、文化、政治方面书籍,培养员工对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宏观方面的把握。
传播好中国声音——翻译及国际传播能力
李秋杨老师从本次获批天津社科项目的分析入手,与大家分享了项目申报的经验;并以其曾获批的“MTI实践报告写作情况调查”项目为例,具体介绍了项目的组成、内容、框架及相关问题。她认为,目前项目申报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话语传播开始备受关注。她还指出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要注意选题视角,要有问题意识,同时还强调了前期成果连贯的重要性。
祁芝红老师以其博士研究项目为依托,为大家阐释了翻译传播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和研究视角。她认为翻译学和国际传播学同根相系,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交叉研究:翻译学视角下的国际传播研究,或国际传播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姚委委老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项目申报的层次及相关科研课题发展趋势,并通过对自己成功的申报案例提出了项目申报的一些建议。她认为,各层次项目的申报要符合该层次项目的体量,项目的选题应基于个人长期的学术积累,选题时还要关注大政方针,选题应可控、适中并具有创新性,另外还要注意选题的可持续性;她还特别指出,申报重大项目一定要多方合作,符合其体量要求。
同一个目标——公司产品工作坊方向分论坛
大外部许晓津老师汇报“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日语系张芃蕾老师围绕“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探索日语系考试方式及教学评价改革、英语系王虹老师从“初心方寸,咫尺匠心”的角度谈外语教师的胜任力。
许晓津老师提出,在一门课程中要实现知识、技能、素养提升的有机融合,实现以员工为中心的教学转型,真正让员工动起来、忙起来,并将思政教育融入真实的跨文化项目式学习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为此,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融合“通用英语、学术英语、国际化网络协作学习”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而且评价方式丰富多样,包括“学期论文、小组口头汇报、同伴互评、外宣短视频”等,具体指标细分为“在线时长、登录次数、练习正确率、学习努力值、参与度、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同伴互评、项目成果展示、写作”等方面。通过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了非英语专业员工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员工不断开发自我的潜在能力,让学习过程变成一种享受,真正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张芃蕾老师介绍,日语专业今年的期末考核不再是单一的闭卷考试,特别增加了“开卷考试、提交期末报告、PPT、小论文、配音作品、音频文件、辩论赛”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内容的改革,从以往着重于“知识的记忆能力”转变到“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iTest”机考、学习通平台等。不仅如此,还提高过程性评价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这一改革增加了专业员工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体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育目标。此外,张老师还提出创建小语种试题库的建议。
王虹老师首先从学习方法、以及母语或二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这两方面,针对欧洲员工学习汉语和中国员工学习英语进行了比较,提出教师对员工的学习方法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理念。王虹老师介绍,“胜任力”的概念是“能够将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个人特征”,比如“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动机、个人特质”等,并介绍国外学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例如“受员工喜爱的教师所具有的特征”、“教师入职胜任力指标体系”、“称职与不称职教师特征的对比研究”、“高绩效教师胜任力特征模型”、“教师胜任力评价标准”等。最后,王虹老师提出作为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应做到在教学上“化繁为简”,在研究上“由简入繁”,心系一处,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地做好教学和研究。
论坛引起老师们热烈反响,结束后仍意犹未尽。法语专业就“一个是法语媒体报刊课程中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内容”、“法语泛读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要素”,俄语专业“外语类专业课程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朝鲜语专业“学科竞赛及课程改革指导计划”、日语专业“翻译硕士点建设”等议题开展教研室研讨工作、英语专业以“学习策略、英语演讲与辩论、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等、大外教学部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培养等,促进团队整体公司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为议题开展了专题研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老师们依然不忘初心,践行着履方致远的匠人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教学和研究。